這部電影改編自王政忠老師的書《老師,你會不會回來》。

  電影的主軸是王政忠老師的心路歷程,他從原本千方百計想調離爽文國中,到最後決定留下來陪伴他的學生。

  王政忠(是元介)在實習階段於家鄉南投任教,認識兩位同事。一腳老師(應蔚民)是喪失教學熱情、教學專業也不獲肯定的老師。小倫老師(夏于喬)有教學熱情與理想,卻苦無策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。劇中前半段描繪王政忠老師如何處理學生各種失序的狀況,王政忠老師在激勵學生學習動機有他一套,但爽文國中的學風不盛,讓王老師動了離開學校的念頭。

  故事的主要轉折點是九二一大地震發生,使南投成為重災區,提前退伍的他回到校址查看時,看到的是滿目瘡痍的災後景象。當他找到學生詢問情況時,學生也向他訴說自己的焦慮,並問他「會不會回來?」。

  電影中對於九二一大地震的描繪是最觸動我的地方。大地震發生前,爽文國中的小朋友發現昆蟲不正常的活動現象(演員們很可愛),如同往常無數個日子,與向家人道晚安後,迎來的是地震發生時的驚慌無助、殘酷的生離死別。

  九二一地震是臺灣人共同的創傷。導演在接受蘋果日報的訪問時表示,他擔心會有觀眾批評製作團隊消費這場災難,但我認為這部電影對於事件的呈現、事件對於每個角色生活的衝擊,會讓觀眾感受到製作團隊的誠意。那條呈現九二一震災後情況的「中寮大街」讓人印象深刻。班長(紀欣伶)、大仔(蘇品傑)、阿標(石康均)的遭遇,特別讓人感到心疼。

  班長自責與弟弟換位置睡,而讓弟弟在震災中喪命,在震災後爸爸、媽媽也各自在調理自己的情緒,家中偶有摩擦。大仔與阿嬤相依為命,這場震災讓祖孫天人永隔。阿標原本逃出家門,為了回頭營救家人,反而陷落土石堆中。幸好,在外界物資挹注與爽文國中教職員的共同努力下,這群小朋友也慢慢地振作起來,包括課業的學習與音樂!電影最後的樂團比賽中,他們代表南投人告訴大家,南投人沒有被這場地震打倒。

  王老師決定留下來的理由,除了陪伴這群同學度過可能是人生最難熬的一次轉折,減緩地震對學生課業的衝擊可能也是重要因素。他回憶自己求學路上,曾受到學校老師照顧,這個經歷讓他體悟到教育是翻身的重要途徑。我們從大仔穿破的球鞋可以窺知的是,在九二一大地震發生以前,這群學生就多半來自於弱勢家庭,而他們也比較容易在九二一大地震中受害

  誠實地說,相較於電影後半段,我個人覺得影片前半部頗為沉悶。

  我覺得沉悶的原因可能是衝突不夠尖銳。劇情中幾場衝突都圍繞在「利益」與「教育」之間的緊張關係。比較好的一次衝突是王老師與小倫老師的樂團定位之爭。王政忠老師為了離開學校,而希望學生參加音樂比賽,以獲取名次(該縣通常只有南投國中的樂團會報名比賽),但這個舉動看在小倫老師眼裡,就成為一己之私,而罔顧學生學習發展階段的揠苗助長之舉,兩人因教學目標不同而起衝突。不過,我們也能看到劇中部分學生不信任王老師,以及「老師,你會不會回來?」隱含「偏鄉學校較難留住老師」的預設。學生的不信任直指勞動強度與經濟報酬的不對等,劇中卻是隱晦不談。「物質激勵手段是否適合教育現場」的提問,也缺乏像小倫老師那樣的有力對手,而在校長大力支持與慶典般的兌換獎品大會中倏然消逝。這兩個沒有真正展開的衝突,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地方。

  這或許是因為電影必須顧及當事人的感受吧(有人注意到「王政忠老師與小倫老師沒有談戀愛!」,哈哈哈,我原本也期待他們兩個人會在一起!)。

  另一個「現實的考量」可能是演員的知名度。雖然無可避免讓觀眾好奇「校長怎麼突然換人了?」,也是要讓校長由兩位知名的演員演出(趙樹海現任校長、陸弈靜前任校長)。

  整體而言,這部電影的情緒張力滿強的,也意外地讓我重溫自己對於九二一大地震的記憶。

arrow
arrow

    CMT19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