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「挪威的森林」這部劇當中,女主角如茵(程予希)失學、語言表達能力有限。而男主角莊澤凱(楊祐寧)是助人的社工,工作表現不受到主管肯定,如茵是他的社工生涯中,第一個成功建立關係的案主。

在大多數時候,如茵都困居在她那荒涼、破舊的家中。她畏懼敲門聲,只有待在房屋那道實質、厚重的牆內,她才有安全感。

直到劇末我們才知道,原來待在家裡也不安全。

隨著劇情的推移,澤凱逐漸發現他所在的機構無法處理如茵的狀況,只是他遲遲無法下決心安置她。諷刺的是,每次延後安置時間的決定都會引發災厄。第一次決定延後安置時間時,讓如茵被抓走;第二次的拖延則間接導致如茵在一場亂鬥中,被撞倒而陷入昏迷。

為什麼會拖延呢?澤凱說他不希望辜負如茵對於他的信任,他擔心即使負責處理自閉症的單位未必能夠照顧如茵。不過,在本劇的最後,澤凱承認自己其實愛上了如茵。他自問,假若如茵再次對他說「請」(日文;在此作為性邀約的暗示)的時候,他會怎麼選擇?

人類天生傾向幫助他人,而在現代社會,這項任務外包給專業的助人工作者,由此衍伸了一個困難的問題:如果受助者的狀況不太好,而在助人工作者的介入後,發生了不好的結果,責任要如何認定?介入的方式應該按照案主情況的不同,給予殊異化的對待,還是對案主個別的需求漠然以對,盡可能讓每個案主依其類型,受到應有的處置?

以本劇來說,澤凱想證明自己,也因為愛上了如茵,希望以最好的方式來對待她。但「最好的方式」往往不是「標準的方式」,如果出了什麼意外,如茵的家人應該指控他有違專業嗎?而澤凱所在的社工機構,應該支持他嗎?

文明始終試圖馴服愛情的莽撞,本劇將這兩者並舉,讓兩人的關係自始容易招致戲裡劇外的攻擊。當然與既存社會秩序不相容的愛,是愛情故事歷久不衰的主題。在現代社會,人人都可能在某些時刻冒險旅行,而且即使在激情中也無能擺脫某些責任。

距離第一次聽到「挪威的森林」這首歌已經好多年了,最近聽才感覺到這首歌耐聽之處。在《滾石愛情故事》系列,每一位導演為了將歌曲融入故事當中都費盡巧思。「挪威的森林」作為澤凱的手機鈴聲,是兩人溝通的媒介,也展示了如茵在音樂學習上的天份,也是兩人在屋頂上養金魚、玩仙女棒時的背景音樂。

此外,森林也有迷路的意象。看不清除了建築物以外事物的夜晚,市場中曲曲繞繞的街道,也暗示偏離常軌的茫茫。每個人都可能在突然的反省中,意識到自己進入了「挪威森林的時刻」,周遭是黑夜、是陌生的市集,而自己是怎麼讓自己陷入這般混亂的處境呢?

arrow
arrow

    CMT19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