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yotard的《為什麼哲學思考?》由4篇對準大一新生授課的課堂講義集結而成。這個課堂發生在1964年,當時他的博士論文《話語,圖形》(1971)及主要哲學著作尚未面世,比較少使用自己的分析概念。這本書也承擔教學目的,各講都會提供對哲學文本的解讀,對於關鍵的概念如慾望、統一性、言說、意識形態在論證前也會清楚的定義。只是也很難說好讀,除了第一講還算結構井然外,其他各講我都覺得滿吃力的。

  

Lyotard對於Plato《會飲》(Symposium)的哲學文本詮釋,側重的地方與文本想要傳達的不同。在《會飲》中,Socrates透過先知Diotima講述的Eros神話,目的是要提出愛的階梯說(ladder of love),從對一個美的肉體的愛逐漸上升到對真理的愛。階梯說對當代人來說較難感受。借助社會學家Eva Illouz的說法,Helen為了愛情而拋夫棄子、投身陌生人懷抱,可能更符合現代人的愛情觀念(“On What Is Best”)。

  而對Lyotard來說,只要對智慧的慾望存在,靈魂與肉身的張力就不會解消。Eros是追求美的大精靈(great daimon)而非已擁有美的神祇(diety)的設定是重要的。由於Eros是Poros(豐饒之神)與Penia(貧窮乞丐)之子,他具備追尋美與智慧的勇氣,但同時受貧困與死亡的法則威脅。如同哲學家渴求智慧,但他們耗費的精力、時間與金錢不一定能換得智慧。

  將哲學家定位為追求智慧的人,是因為哲學家身處在一個變動不居且彼此鬥爭的世界中。由於世界變動不居,原有的觀念或理想可能脫離現實;而由於社會群體彼此鬥爭,發生在社會關係之中的哲學言說,本身就是一種集結起變革力量的行動,儘管也勢必需要承擔可能謬誤的責任。考慮到Lyotard當時剛要脫離「社會主義還是野蠻(Socialisme ou Barbarie)」改革團體的傳記背景,可以理解他對思想介入現實的強調。

  儘管Marx對意識型態的批判涵蓋哲學在內,但Lyotard滿認真地看待意識型態的概念。對Marx來說,意識型態會阻饒關係的平等。他認為社會中的「常識」觀念和普遍的信念,通常間接為統治者的利益服務,並使他們的地位及特權正當化。例如宗教將人民對現實苦難的抗議移轉到死後的世界,而哲學則將這個問題透過術語重新編碼而使之神秘化。

  Lyotard強調社會主義的思想有掌握時間的向度(「迄今為止所有現存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」),兩造的混戰情勢形成整體關係,互為補足又互為對抗,這意味著「敵人不只是位於外面,也在裡面」,「敵人正在我的思想本身裡面」。如果不這麼看重觀念或思想,我覺得手機使用時間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,當然滑手機的衝動是我們自己的,但也是資本家為了蒐集使用者的行為剩餘而盡可能鼓勵使用者在APP上停留。

  正是在意識型態的概念中,資本主義才具體現身。如果哲學言說是對潛藏意義的命名與表述,Lyotard應該會認為Marx是一個典型的哲學家,將原本不存在於世界上但逼至現前的經驗描述出來。但他同樣拒絕任何烏托邦的概念(如共產主義),認為我們無法透過一個準繩,同時診斷現狀與施以治療。付出的代價是,哲學家無法在現成的隱喻或藍圖安放自身,大概只剩下創造力可以期待。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MT1991 的頭像
    CMT1991

    the accursed share

    CMT19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