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篇小說談的是七個翹課的高中生在街上閒晃,到彈子房打撞球、看電影,參加派對最後捲入群毆的故事。故事聽起來簡單,卻寫得很精彩。

這篇小說是郭箏的半自傳小說,讀起來有股真誠的痞氣,不過也因而有一些今日看來相當政治不正確的言論。在接受同為小說家的張耀仁採訪時,郭箏說自己並不喜歡〈好個翹課天〉,尤其是標題,不料當初在中國時報副刊上登載時,這篇小說受到了廣泛的迴響。往後他的小說多半先在中國時報發表,再集結成冊,最近的一篇是〈四十九次決鬥〉。

翹課

在聯考一試定終身的時代,故事的主人翁小郭批評衡量學生的標準過於單一,沒有辦法關照到課業以外的才能。他指控學校的框框太小,每個人受到單一的衡量標準(成績好壞決定你是好學生還是壞學生),框框讓人整齊劃一。他與他的死黨共七人,江湖上的名號海山七俠,雖各有長才卻無法塞進這個框框裡。

但也許,問題不在於框框,而是對長才的肯認,譬如說:小郭也同情校園裡擔任警衛的退休老兵。按照他的說法,老兵本該是上戰場殺人的,卻在這個小學校裡做一些瑣事雜務。

我們若跟著這七人的行跡,會發現這群人並不都在街上轉。翹課的身分讓他們在街道走動時容易被干擾。「其實追根究本,臺北就嫌太小,簡直讓我們伸不開手腳......」,台北太不開闊了,由不得人不生氣。他們並無能力像《海角七號》的阿嘉一樣逃離台北,並且終歸到底,小郭承認,人還是必須要有框框的。他們翹課的目的不在於踰越框框,而是暫時逃避框框。

義氣

這群或多或少無法塞進學校框框的人,其實心中也有做人處世的準則、觀看世界的框框。

小郭知道他的朋友小虎心情不好。陪伴,不需言語。

小郭見不得他的朋友們吵架,每次看到朋友們吵了起來,他便難受。

在這段友誼中,女性是擾亂友誼的潛在威脅。小郭詳細描述了他的朋友為了討好女生所展現的糗態。

小郭對於女性並沒有什麼好話,他用「馬子」、「母雞」來形容女生,認為女性大多矯揉造作,激怒她們的最簡便方式就是對她們說實話。他對女性有一種愛恨交織的感受,覺得她們擺盪於聖女與賤人之間。他其實也有心儀的女生,但他說:「我喜歡的女孩子總讓我覺得自己是個混蛋」。

他無法忽略戰爭。戰爭是社群持存的最大威脅。這個世界上有戰爭,遠的別說,對岸就有「幾十萬根砲管」對著臺灣。但臺灣人是怎麼應對的呢?他嗤笑道:假兮兮的人道主張、軟趴趴的爭權奪利。這使得他們在路上看到跨性別裝扮的人,忍不住上前追打。

框框的顛覆

  不過接著又發生了一些事情,讓他發覺自己其實也過度簡化了人的樣貌。

我的腦袋愈加疼痛,我倏地醒悟我們其實一直都被套牢在一個既窄又小、又蠢得可笑的框框裡,我們自栩喜愛開闊,其實卻是一羣眼光胸襟都如老鼠一般的雜碎。我們對什麼東西都不寬容,只寬容自己的惡劣。

也許我們就是這樣,既敵視雙重標準,又以雙重標準處世。這樣的自我認識又意味著什麼呢?


郭箏其他作品

鬼啊,師父!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郭箏 短篇小說
    全站熱搜

    CMT19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