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本登場人物彼此交錯的群像小說,描寫在不同角色眼裡,2019年的香港反送中運動發生了什麼事情,以及不同角色感受的「運動傷害」。這些運動創傷被製造出來卻難為外人道,如「魚骨所致的細小傷口」。

 

***


  輯一開頭的三篇文章〈新城市〉、〈V煞列車〉、〈Life during Wartime〉將香港社會的震盪具現於催淚彈的軌跡。在2019年6月12日《逃犯條例》進行二讀程序時,群眾聚集於立法會外的金鐘廣場抗議,結果遭警方發射催淚彈驅離。起初,人們尚未曉得煙霧的毒辣,但很快地,大家奔逃於添馬公園,顧不得禁止踩踏草坪的市民禮儀。隨著運動升溫,催淚彈侵占的版圖範圍也越來越大,警方先是攻入沙田商場,再後來地鐵不再安全,它間或瀰漫在消費與睡眠的空間,侵灼人的臉龐、手指頭、後頸與小腿,汙染水源、毒死鳥羣。

 

  Be water的群眾則在「無大台」的情況下與當權者周旋,策略包括透過智慧型手機募集物資、載送抗爭者、交換訊息。這是一種因應危險的求生策略,如幼小的鰻鯰在海底聚集成團,降低被獵食的風險,直到風險降低的成年狀態才獨自脫離魚群生活。

 

  然而,這本小說也很細膩的描寫運動的困難。小說中,政治說服無所不在,卻沒有人想被說服。雨傘運動以來和理非非、勇武派、左派都反對《逃犯條例》,但儘管「兄弟爬山,各自努力」,勇武派仍私下批評和理非非空口說白話、缺乏行動;和理非非批評勇武派濫用暴力與戀殖。

 

  由於反送中運動缺乏運動倫理的反省,運動也有訴諸道德而無限上綱的現象:店家被要求表態政治立場,立場不同的勞工被道歉且失去了工作。另外,我們在以中小學為背景的故事中,看到最該被保護的幼童被推在最外側,承擔不必要的風險,而資源最多的中產階級,卻穩居魚團的核心位置,用錢資助外圍的魚群衝鋒陷陣。

  教育場域著重於個體培力,但在社會運動中「沒人會獎勵付出者,惟一的榮譽,只有狂潮擁簇下,從地獄來的掌聲」。11歲的細妹固然被母姊貼心保護,但她也不免聽聞班上同學被母親情緒勒索,只因男友在街頭上擔任急救員。〈外面〉提到被家裡掃地出門的小孩,案子即將開審還找不到大人寫求情信。另外,〈be water〉描寫雙非家庭的小孩為了排遣寂寞而成為非典型的受害者。

***

  這本小說集不失溫柔地豐富我們對香港反送中運動的認識,閱讀起來仍可感受到運動餘溫。傷害要在關係中被看見才不會持續惡化,透過這篇小說至少讓公眾知道「運動傷害」可能存在而邁出珍貴的一步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MT1991 的頭像
    CMT1991

    the accursed share

    CMT199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